发布时间:2025-10-17 11:29:10    次浏览
此前大托尼已经数次撰文称百老汇并不是靠明星大腕维持票房走到今天的。就算有大腕,它的腕儿也大不过好莱坞的吧?相信这一点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不信随便找个80后90后,让他/她从两边各说出十个大腕儿,看哪边先“断货”。有人可能说未必,因为大多数国人毕竟对百老汇不甚了解,不见得人家业内的大腕儿少,就像MLB(美国职棒大联盟)不见得比NBA的星味淡,只不过国内没什么人关注。大托尼对此的回答是,拿两大领域各自最高奖项得主的名头对比一下吧。获得奥斯卡奖次数最多的人叫沃尔特?迪士尼;获得托尼奖次数最多的人叫哈罗德?普林斯。大家觉得在美国境内谁的知名度更高一些?不用大托尼赘述了吧?可见百老汇确实不是靠明星大腕儿来支撑的。 沃尔特?迪士尼 哈罗德?普林斯话说到此,大托尼觉得有必要厘清一下大腕儿这个词的来龙去脉。首先,这个词最初的写法不是“腕儿”,而是“蔓儿”。它来自于早年间江湖上一种各行业都共用的行话,叫作“春点”。蔓儿的本意是什么?是树木的枝条。树木越粗壮,枝条就越多越密,也可以说粉丝越多,对吧?江湖中人用这个词来比喻一个人的名望、地位。它的含义几乎等同于名字。可以说,“名字”的江湖术语就是“蔓儿”。所以电影《智取威虎山》里土匪有一句常用的黑话就是“甩个蔓儿”,也就是“报个名”的意思。而那些有名望、名声大的人,自然就叫“大蔓儿”。这才是它的正确写法,不知怎么以讹传讹后就成了今天的“大腕儿”。旧年间,当别人恭维自己“蔓儿大”的时候,如果是懂人情世故者,应该会抱拳拱手、谦逊回复“这都是江湖朋友抬爱。”可见,大蔓儿的原意是名气大,而名气大并不等于专业技术过硬。把这种定义放在今天的百老汇,似乎也可以得到印证,虽然会有一些穿越的感觉。为了让自己的演艺生涯获得圆满,几十年来不乏好莱坞影星登临百老汇舞台。但是如下现象会比较常见:影星不一定就能获得托尼奖的青睐(可以翻译成“大蔓儿”不一定就能让人认可他的舞台表演)。今年的阿尔?帕西诺和布鲁斯?威利斯已经空手而归了,明年的凯特?布兰切特,诸位掂量掂量吧…… 有人会说,没有蔓儿的戏还有什么看头?大托尼可以这么说,咱们国内也有过这样的时期,少有大蔓儿,但观众看戏照样万人空巷。什么时候?现代京剧最火爆的时候。上年纪的人请回忆一下(80、90、00后让自己的家大人科普一下),现代戏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哪出戏里有“四大须生”马谭杨奚那样大师级别的角儿?在各大剧目里的重要人物大都是马谭杨奚、梅尚程荀们的后辈演员扮演。《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是马连良的弟子童祥苓扮演的;《奇袭白虎团》里的王团长是裘盛戎的弟子方荣翔扮演的;钱浩梁、宋玉庆、洪雪飞们的蔓儿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谭富英、杨宝森、张君秋们吧?但是演出的质量缩水了吗?那个年代几乎人人都能吼几嗓子“想当初”、“穿林海”、“狱警传”吧?全中国从10后到60后无不如痴如醉吧?可见国内梨园界也曾出现过和今天的百老汇异曲同工的演艺态势——没有大蔓儿,但是艺术质量丝毫不受影响。 王文林但是这样的局面为什么没能继续下来呢?相声老艺人王文林的话似乎作出了一些注脚:1982年的一个文件,要求全国所有区县剧团全部解散。如此一来大剧团下不了基层,群众根本看不到戏剧。所以,从演员到观众,戏剧全部断档,80后这代人对戏剧没有概念,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从京剧到地方戏到相声,全部受到波及,至今难言景气。剧院为了维系生存,只能依靠票房,而决定票房好坏的,只有靠“角儿”、靠“蔓儿”,所以才有郭德纲常说的“先得有好角儿,才能有好活”、“朱砂没有,红土为贵”。大托尼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就是觉得什么时候国内的演出市场不再依赖名角儿效应了,才是真正脱胎换骨的时刻。而那种气氛,我们曾经存在过,大托尼坚信,它还会回来的。